专题专栏

路域环境整治提升年
专项工程进行时
“解放思想 奋发进取”大讨论活动
保畅增收
党委会议
先进典型
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

阅读推荐

“打假”前路多舛 “绿通”为何总不通?—关于“绿通专项整治”工作的几点思考

2022-10-28 17:04   作者:梁伟

近期,四川破获的一起2.4亿假冒“绿通”重特大犯罪案件令人震惊。事实上假冒“绿通”问题存在已久,始终屡禁不止。在整治绿通的道路上,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,做到“举措有力、成效突出”?如何避免市场主体和收费公路管理单位利益受损?如何降低收缴矛盾、保障惠民政策落地畅达?是值得所有稽核人员共同深思的课题。

“假冒绿通花样百出  客观原因层出不穷”

自由流时代后,一辆绿通车从全国联网前最高免费六七百元,到如今免费额近万元,强大利益驱动下,假冒“绿通”的情况愈发严重。所领导高度重视,着力纠治这一“难点”。本月中旬,所稽查队通过多次下站巡查,重点了解各站绿通查验、判定情况,得知诸如混装、超载的“假绿”车几乎每天都有出现,且无论是双人查看、掀苫布、还是多点取物,仍然有潜在的不法行为企图蒙混过关。从智慧绿通的复核结果也能直观看到,全所平均每天约有8辆假“绿通”被查处,部分站口甚至一宿夜岗可连续查处3、4辆。究其根源,是低犯罪成本让他们肆意横行。现场被查处后,没有相应处罚措施,司机只需补交当次通行费即可驶离,相较于动辄几千上万元通行费“免费”的诱惑,不少司机选择“铤而走险”。

微信图片_20221028075941

调查还发现,多数假“绿通”司机的“反查验”能力也越来越强,对我们查验的方式方法一清二楚,开始反其道而行。有些不法司机摸清了各站口验货的“松紧度”,有针对性、选择性通行,并且互相告知,这也是造成“先免后收”的重要原因;有些假“绿通”将混装货物堆砌在深层、底层,利用的正是部分站口车流量大、外广场空间不足,不具备卸货条件;有些货主以“人手不足、装载太满、开门易损”为理由拒绝卸货验货,躲避深入查验。

更有甚者,利用站口“怕堵车”的心理,人为造成车道堵塞,给收费站施加保畅压力。且“善于”利用投诉手段,一旦久不通行,立即拨打电话进行投诉,或通过自媒体制造舆情,以达到其蒙混过关的目的,极大地干扰了正常的收费秩序。

更让人担忧的是,现在假“绿通”已经出现专业化、团伙化的迹象,其他省份不少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混装公司,提供“混装一条龙服务”,手段隐蔽、花样变换,对查验人员提出了更严格要求的同时,也是稽核队伍整治“假绿”工作未来将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。

“沉疴痼疾久治不愈   主观因素不可小觑”

结合分公司近期开展的“绿通专项整治”工作,所稽查队在筛查计算中发现,不同站口现场治理成效存在较大差异:有的站口平均每6辆车便能发现1辆假冒绿通,而有的站口治理比例远远不够。数字上的偏差,排除站口地域、车流量等客观原因外,更多还是人员在主观责任、政策理解、严谨程度上有偏差。这也是导致“绿通”判定存在争议、矛盾频发的重要因素。

在走访中,稽查队员与经验丰富的治假“高手”交流探讨,汲取整理他们的一些经验:“用手电照射满载香蕉的纸箱表面,通过反射光线的明暗度,判断内部是否有混装” “装载海鲜的泡沫箱,如外包装缠绕不同颜色的胶带,内有较大几率存在混装” “装载多种类别水果的超市送货车,多数混装着零食” “水箱式货车入口重量过轻,箱体内水多货少” “与司机交谈注意观察,如对方眼神飘忽慌乱、言行举止反常、抗拒等,说明其有所隐瞒,要加大查验力度”……这些“经验干货”都是在日常验货中不断发现、梳理、总结出来的,亟待全线共享普及、增强全员“识假”经验,才能真正“带着问题”主观、主动的做好验货工作。

带鱼

八爪鱼

微信图片_20221028075945

“在精准研判的基础上守正创新、升级打法,不断将整顿治理推向深入”

这是所稽查队解决保畅和假“绿通”问题的整体思路。保畅压力暂缓,剩下就是思考如何应对假“绿通”层出不穷的“套路”。反复摸索下,总结以往识假打假经验,所稽查队逐步拟定新型“打假”模式,力争做到以不变应万变,在推进“绿通”治理长效机制上迈出坚实一步。

让数据会说话。“数据本不会说话,但只要你用心读懂它,它会告诉你一切”。对于数据分析,所稽查队初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“读”法。

一看大数据,看整月、整季度车流量、“绿通”数量,通过环比、同比,能够有效地掌握“绿通”车流量有无异常;

二看小数据,通过对比分析同时段早中晚班、不同收费班之间、不同收费人员之间的“绿通”车数量,可以及时掌握“绿通”查验工作的完成“质量”;

三看详细数据,统计分析绿通车货物的车型、重量、生产地、运输时间、装载方式,掌握过站“绿通”车辆规律。比如运输蔬菜的“绿通”车辆一般凌晨过站,运输鱼、虾的“绿通”车辆一般选在气温较高的白天运输。与此同时,逐步建立“绿通”数据库,指导“绿通”查验工作开展。

让规律来帮忙。除去基本的绿通政策业务、验货常识培训外,应加入经济学常识,旨在让相关人员懂得基础经济规律,进而运用到“绿通”查验工作上。

一是普及地域性经济规律,了解附近区域主要农副产品的产地、生长、销售季节和销售地点。比如北京区域大蒜的春播播种期是3月上旬,收蒜头期是6月下旬,其余时间出现有可能是储存的干大蒜;

二是普及货运经济规律,懂得运输费用及货物利润之间的价值区间。比如用六轴半挂运输低利润的果蔬是否划算、合理等;

三是普及“绿通”车型、车种规律,比如整车装载香蕉的六型车约40吨左右、而马铃薯至少46吨,三型货车拉橘子约25吨、但拉生菜则不足20吨。再比如菠萝运输温度需要保持在10℃-15℃,低于9℃就会出现黑心病,冷藏车运输多数有可疑......种种规律需要不断总结梳理,让每个人都了然于胸、以此参考判断。

让制度做保障。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单位与运营个体矛盾的集中点,永远在“绿通”判定上,这不仅存在于本路段,也是全国日益上演的“痛点”。市场上蔬果品类丰富繁多,仅“苹果”科就多达几十种,我们在区分时是否应结合植物学、农业知识,进一步判定其可否列入国家“菜篮子”“果盘中”品类中…种种矛盾难点不断积压,亟需制定更为细致完善的标准,不失为化解争议收费的可行之策。而这些需要多部门联合判定、寻根究底、及时普及,让“绿通”判定依据“常读常新”,才能真正发挥制度的保障效能。

微信图片_20221028075950

让执行做落脚。再细致的标准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将每一种情况考虑在内,政策执行最终还要落脚于人。定期开展绿通政策判定学习研讨,是不断提高查验精度的有效途径。组织各站稽核员、业务骨干共同参与,沟通交流打逃经验,对已查获的“假绿通”信息,通过微信群及时共享至辖区各站,重点进行严查严打。同时依托“大数据”,对“假绿”通行时点、路线和偷逃数额进行精准分析研判,加强信息共享、深化合成作战,从广度和深度上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。

微信图片_20221028111329

“绿通整治”不是“四个专项行动”的被动动作,更不是曲高和寡喊口号的“空中楼阁”!“治假”之路道阻且长,远未到鸣金收兵、刀枪入库的时候。仍需不断以抓铁有痕的劲头乘势而上、善作善为。思想上、认知上同频共振,制度上、执行上保持定力、寸步不让,才能有力震慑不法司乘,规范、畅通“利运输、惠三农”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逐步营造弊绝风清、正气充盈的通行环境。


媒体矩阵

微博

微信公众号

头条号

抖音号

快手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