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费站的广场开阔坦荡,护栏环绕间的这片天地,空旷到风声在耳边回响,即便车流高峰,也能从容流转。每到凌晨,脚下的水泥路向四方延展,与天际线遥遥相接,夜色便像一块厚重的墨布,笼罩着小小的站区。广场灯与顶棚灯竭力照亮每一寸土地,却仍有触不可及的暗角,黑得纯粹。而我,是一名在一线工作十年的收费员,每一个夜班,都要穿梭在这片浓浓的夜色里。胸前的警示肩闪灯本是上岗标配,可我总嫌它笨重累赘,常常随手丢在值班室。家里的客厅角落,五岁的儿子兜兜每天睡前都会留一盏暖黄小灯,他说要等妈妈回家。可我从未将这盏家灯,与那枚被我嫌弃的肩闪灯联系起来。
班长发现我总忘记戴肩闪灯,特意找我谈话。他严肃地指着窗外说:“咱们站车流量大,司机缴完费又会在广场上习惯性加速,夜间视线差,肩闪灯不是形式,是让司机在几米外就能清晰看到你的保障。你家里有兜兜在等你,司机们也有盼着他们平安归家的亲人,安全容不得一刻马虎,这肩灯要为你自己亮,也要为他们亮。”我嘴上应着,心里却满是不服:广场上有监控,车辆行驶有交规,哪有那么多危险?只当领导是小题大做、形式主义,甚至暗自揣测是不是在针对我。可碍于规定,我还是不情不愿地每天带着肩闪灯上岗,总觉得那闪烁的红光,远不如家里的暖灯那样有温度。
直到有次出游玩到深夜,我自己开车在某个小城下高速。夜色正浓,加上漫天薄雾,视线被雾气揉得模糊,广场的照明灯只剩微弱的光晕,车灯的光芒在黑暗中也显得格外单薄。就在我转弯加速时,一个暗蓝色的身影突然从浓雾里钻了出来——我吓得瞬间出了冷汗,心脏狂跳,猛踩刹车,车轮摩擦地面发出刺耳的声响。定眼一看,原来是准备换岗的工作人员。惊险过后,开车回去的路上,我思绪万千、后怕无穷:如果眼前的这位同事佩戴了肩闪灯,那闪烁的红光不就能在黑暗中划出清晰的安全边界吗?我早在几米之外就能发现他,根本不会有这场惊魂瞬间;而我自己之前不带肩闪灯上岗,不就像让等待我的兜兜,守着一盏随时可能熄灭的灯吗?
那一刻,班长的话在我耳边清晰回响,我终于读懂了肩闪灯的意义。它不是多余的负担,而是与家灯遥遥相对的“生命灯”——家里的灯,是亲人期盼平安的温柔守候;肩上的灯,是守护自己与他人的安全信号。这两盏灯,一盏在港湾,一盏在岗位,却都闪烁着同一个心愿:让每一个人,都能平安回到家人身边。我之前嫌弃肩闪灯麻烦,不过是对安全意识的漠视,直到亲身经历这场有惊无险,才懂得“人人都是安全员”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,肩闪灯闪烁的,不仅是警示,更是生命的希望。
从那以后,警示肩闪灯成了我上岗时最珍视的伙伴。每天出门前,我会认真检查它的电量,戴上它的那一刻,就像握住了兜兜递来的温暖小手;夜间作业时,看着肩上不断闪烁的红蓝光,我总会想起家里那盏暖灯,想起儿子见到我回家时,扑进怀里的兴奋模样。我不仅自己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,还会提醒身边的同事“这肩上的小灯,系着千家万户的安宁,可不能马虎。”
如今,每当夜色降临,我肩上的红蓝光便在高速路的夜色里明灭,它既提醒着我注意安全,也提示着过往司机减速慢行。我已深深明白,安全是藏在每一个人心里的责任与牵挂。唯有守住岗位上的“安全灯”,才能护住家里的“期盼灯”,让每一份等待都不被辜负,让每一次出行都能平安抵达。

微博

微信公众号

头条号

抖音号

快手号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