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高速公路上飞驰,方便又快捷,这成了越来越多人出行的选择。当然,走高速就得交费,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。可干了几年高速公路稽核工作,我发现啊,总有些司机朋友喜欢动“歪脑筋”,变着法儿地想逃费。这活儿干久了,我也练就了点“火眼金睛”,今天就和大家唠唠几种常见的逃费手段,还有我们是怎么把它们揪出来的。
一、“大个子”偏要装“小可爱”--大车小标
这事儿最常见了。有些开大货车的司机,特别是六轴那种大家伙,偏偏去办个小客车的ETC标签。你想啊,货车收费可比客车高多了,挂个一型客车的ETC,过收费站时系统按小车收费,一趟长途省下的钱,可能比办个假ETC的成本高多了,难怪有人铤而走险。我就遇到过不少,明明是庞然大物,ETC车道一扫,嘿,显示是辆小轿车!
怎么揪?这类车基本都走ETC车道。我们的法宝就是对比出入口的车辆抓拍照片和通行数据。系统会重点提示那些看起来像大车(比如明显是货车轮廓),但ETC信息却登记为小型客车的记录。这时候我们就得瞪大眼睛,一张张图片仔细核对车型,看看是不是“张冠李戴”了。
二、“隐身术”失灵记--屏蔽计费设备
现在技术发达了,有些司机也玩起了高科技逃费。他们用各种方法把OBU设备(就是那个ETC小盒子)或者CPC卡(人工车道发的通行卡)给“屏蔽”起来。网上甚至有专门的“屏蔽袋”卖!这么一搞,车过门架时,计费系统就“看不见”它了,自然没法准确计费。更狡猾的还会套个假车牌,让你事后想查都难。
怎么揪?这招看似隐蔽,其实也有破绽。我们的稽核系统很聪明,它会对比同一个门架点的“牌识信息”(就是摄像头拍到的车牌号)和“交易信息”(ETC或CPC产生的扣费记录)。如果摄像头明明拍到了车牌,系统却没收到任何交易信息?那这辆车就非常可疑了!我们会重点排查这类“有牌识无交易”的记录,结合其他数据,看看它是不是用了“隐身术”。
三、“记性不好”的司机--谎报入口站
这招也挺让人头疼。有些车到了出口缴费,司机一拍脑袋说:“哎呀,我的通行卡/ETC好像丢了!” 然后呢,他就故意报一个离出口很近的入口站。比如,明明从广东一路开过来的,非说自己是刚从邻省河南上的高速。这样,就只需要交河南到河北这一段很短的钱,前面大段路程的费用就逃掉了。以前跨省信息沟通没那么快,他这么一说,出口收费员一时半会儿核实不了,为了保畅通,有时只能先按他说的收了,事后再追查。碰上用假牌的,就更麻烦了。
怎么揪?现在我们重点盯防那些在出口报入口站时,时间对不上的车。你想啊,从河南开到河北,几百上千公里,怎么可能入口时间和出口时间几乎一样?这不科学!系统会把这些“时空穿越”嫌疑车辆筛出来。另外,那些入口站报的是临近省份(尤其是长距离行驶后)的车辆,也是我们稽核的重点对象。我们会利用稽核系统调取更详细的通行轨迹数据,戳穿他的“健忘症”。
说实话,每天跟这些“逃费客”斗智斗勇,真挺考验人的。每一笔逃掉的钱,都是我们高速公路的损失,也破坏了公平的收费环境。作为稽核员,我深知肩上的责任。我们得不断学习新知识、新方法,跟收费站的兄弟们、还有跨省联网的同事们紧密协作。只有保持这种“高压”态势,才能确保该收的钱一分不少地收上来,维护好咱们高速公路正常、公平的运营秩序。每次成功堵住一个漏洞,追回一笔费用,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!
这不仅仅是为了追回通行费,更是为了守护那条路上千万守法司机的公平,守护我们高速公路健康发展的根基。这份看似平凡的“守门”工作,承载的是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行业秩序的基石。这活儿,得继续认真干下去!

微博

微信公众号

头条号

抖音号

快手号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