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交流

阅读推荐

我的家乡

2024-06-03 09:03   作者:贺玉珍 来源:张涿分公司-涿鹿收费站

最近学习强国上开展“我和我的家乡”征文活动,各地的文字爱好者们纷纷献文,有的用手中的笔记录着家乡的变迁,描绘出乡村振兴的宏伟图景;有的深深表述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,扣响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的心底之弦;有的称赞着故乡人的勤劳与质朴,传唱着属于中国人民特有的精神血脉。看着那一篇篇不曾相识却能激起心灵之音的文章,心中便也有了跃跃欲试的感觉,静思凝神,我该怎样写这个养育了我三十多年的家乡呢?

我的家乡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一个小村庄,这里似乎没有历史的印迹,讲述不出一点点关于这里的传说或者“故事”;这里也没有文人、英雄出现,成为不了追星者向往的地方;这里亘古不变的是这一千多户农民,他们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传承着中华农耕文明生生不息的脉络。

家乡的名称中有一个“甘”字,起初人们总是取笑的说,把此“甘”换成彼“干”吧,此“甘”是甘甜,与我们的现实太不符了,而彼“干”,是干旱、干渴,正是反应我们生活的现状,因为我们这里缺水。记得很小的时候,村东头有一口水井,家家户户都要去那里接水,有的人使用扁担,扁担的两头挂上两个铁桶,接满水的铁桶挂在扁担钩上,再被人用肩膀扛起,水桶随着人的走路姿势在人的一前一后摇晃,时不时还有水滴从水桶中冒出来,滴在仍然是泥土的路面上,留下两行长长的“泪痕”,人的肩膀也总是被扁担压弯,仿佛是生活的重担挂在一家的男人或者女人身上;有的人使用小推车,车上挂上四个水桶,这样接的水多,还省劲,似乎象征着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。后来,国家有了新政策,拨专项资金为村里打了好几口井,有的井专供田间地头的用水,浇农作物;有的井专供家家户户的自来水,人们再也不用去挑水、担水、推水了。我们这里的井是“深”井,抽上来的水甘甜怡人,再加上泥土地变成了水泥地,生活越来越好,又真正的合呼了名称中的“甘”字。

我们的村子可以称得上是最安全的村庄了,在村子的西边,驻扎着某陆军部队,他们春天而来,搭帐篷、筑灶台、平整土地、擦拭车辆,准备着每一次的军事演练。冬天整理好他们所有的装备不知又开往了哪一个方向。最热闹的就要属夏天了,他们演习,咚咚咚的炮声震的玻璃哗哗哗的响,好似瞬间就要碎裂似的,第一次来我们这里的人,会被炮声吓一跳,惊奇的问我们:“你们不怕吗,你们怎么睡觉”,我们早已习惯了这一切,再响的炮声我们都能安然入睡,这炮声就是他们保护我们最好的凭证。要是部队晚上演习,你还可以看到一颗颗“火星”划过上空,像那转瞬即逝的流星。离军人最近的时候,就是我们坐在院子里,他们开着直升机从我们的房屋上空飞过,我们数着一架、两架、三架……他们冲我们笑笑,我们朝他们挥挥手。这炮声、“火星”、直升机是我们村子区别于其他地方独有的风景吧。阴雨天,他们不打炮,我们反而会想下雨天部队在干嘛!他们其实早已成为我们村子中的一部分,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
这片土地种植的大部分农作物是玉米、黍子,每一家都有十几亩、二十几亩地,到了玉米选苗、打药的时候,人们四五点就要到地里面去,或蹲在地上精心挑选、或手握喷雾器沿着地垄来回走,这样的工作一般要在三四天内完成,这样才有利于玉米的生长,时间紧、任务重,人们总是在一遍遍的上演“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”的场景。玉米的价钱是农民们忙碌了一年最后的盼头,去年玉米最高价是一斤1块1毛4,很多人都盼着在涨涨,等着过完年了也许会更好,可能会涨到1块1毛6,他们有时候真的会为了一分钱而跟收粮食的争得面红耳赤,也会因为几分钱错过最好的收粮时机,在他们身上你会真正体悟到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情感。过完年,天气变暖,院子里的玉米越变越干,人们站在街上翘首以盼的等着收粮食的人,好不容易来上一辆车,人们一问价格,都傻眼了,不光没涨,反而降了1块零几,有的人撑不住了,狠狠心把玉米卖了,有的还想再等等,可时间不等人啊。天气变暖,雨水就会来,一下雨,玉米就要发霉,发了霉的玉米就更不好卖了。农民的辛苦、农民的不易,我是真正看在眼里。

我喜欢我的家乡,早上起来,你会闻到泥土夹杂着青草的香味;你会听到喜鹊站在电线杆上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,好像喜事正冲你来到;你会看到麻雀躲在树叶下或藏在蔬菜叶下乘凉、嬉戏。在院里子随手拔个萝卜洗洗就要吃,渴了趴在水龙头上喝口凉凉的清水。

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简单,朴实、自然。


媒体矩阵

微博

微信公众号

头条号

抖音号

快手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