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玉,石之美者。”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,玉有着特殊的意义。2022年秋季,我前往上海博物馆参观了中国古代玉器馆。
玉,是温润的。在博物馆的馆藏中,小到挂在饰品上的玉珠,大到刻着锦绣河山的玉雕,都很精致。即使是碎裂的玉,也不会留下尖锐的豁口,更不会让人联想到它破碎时发出的刺耳声音。“有麝自然香,何必当风立。”《诗经》有云,“言念君子,温其如玉……”在中华礼仪文化中,中国人追求如玉般谦逊美好的品格。
玉,是有硬度的。玉器馆中有一块公元前六千多年的玉璧,据讲解员介绍,那时的人类将石英砂抹在绳子上,在玉石中心反复磋磨,一名玉匠终其一生才得以磨出玉璧中的孔洞,玉石之坚由此得见。在玉器展厅,我从史前时期展区逛至明清时期展区,玉文化几乎完整贯穿了中国的历史。朝代更迭,岁月消磨,青铜的锈色换了一层又一层,玉石仍然是千百年前人们希冀的模样,一如古埃及、古印度、古巴比伦已经湮为土灰,中华文明却历久弥坚,传递着跨越千年的磐石之音。
玉,是经得起雕琢的。“玉不琢,不成器。”在匠人的手下,浑然无瑕者化茧成蝶,而瑕不掩瑜者则重获新生。玉珠、玉璧、玉琮、玉佩……雕琢让玉的潜力不再拘束于方圆之中,而是赋予了它更加深刻的意义。就如同中华文明延续至今,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,外族的铁蹄不曾断绝中华文明的命脉,而是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;近代以来遭受的前所未有的劫难,也不曾使我们沉沦,反而唤醒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!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——中华民族从来都是经得起雕琢,经得起炮火的!
走着走着,我的眼前豁然开朗。原来,我已经来到了展馆的出口,回望那条黝黑的走道,我看到了玉器与灯光发出的点点温润光芒,就像深邃悠远的历史长河中,总有文明的光辉闪烁,永不熄灭。
微博
微信公众号
头条号
抖音号
快手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