纷纷扬扬的春雨连绵三日,灰褐色的山脊蒙上雾色,灰白的天空蒙上雾色,嫩绿的柳条蒙上雾色,原色的矮墙蒙上雾色,灰青的地砖也蒙上雾色。雨丝纤细且无声,轻轻柔柔,每落一处,便掀起人间春色无数,浸透春土,散发着思念的芬芳,让人心枝摇曳,思绪万千。
东风又送春序,人间又遇清明。春的气息总是那样微微带着酣甜,带着希望,带着新生;而清明总是有雨相伴,带着久久的馨香,带着长长的思念,深情问候着那些离我们远去的亲人,是否过得安好?
雨丝交错,一个不小心敲在窗棂上,叭声作响,像极了小时候外婆起灶时软柴与火苗的碰撞。家乡的清明节,家家户户都会食用一种名为“甜馍馍”的糕饼,它的制作方法颇显繁琐复杂。先将小米由古法舂成米粉,需家乡的井水和面,揉至面团微微发硬,便将面团分成大约一斤重的等份,每一份都整理成约十公分高的长方体;然后起火蒸制,灶火颇有讲究,非得软柴文火蒸制两刻钟,待屋内腾起蒙蒙灶气,便熄火借着灶内的余温焖烹;大约两小时的样子,重新起火蒸制、熄火、焖烹,如此反复三四次的样子,米粉中逐渐形成的甜曲在合适的温度与湿度中发酵、成熟;大约十几个小时之后,“甜馍馍”烹饪而成,在掀锅的一刻,微甘的味道扑鼻而来,米香原有的味道恰到好处被保留了下来。
成品的“甜馍馍”呈土黄色,表面略显粗糙,形状类古时墙砖,分量十足,馍体紧密,外婆将大块的“甜馍馍”均匀分切成半寸厚的糕片,分给家人食用。“甜馍馍”不算特别美味,口感略显粘紧,有米香,有果甜,神奇的是,早上吃上一小块,直到中午也感觉不到饥饿,我想“甜馍馍”大概就是那个物质匮乏时期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吧。
如今,外婆已故去很多年,我也许久没有再品尝过家乡的味道了,清明年年如约而至,信息的飞速发展让我领略到大江南北清明时节的风俗民序,却从来没有从互联网上找到关于我的家乡“甜馍馍”的记载,也许它微不足道,却始终长存在我的味蕾上。每到清明时节,我总会想起它那微微的甜味,那浓浓的米香,那略糙的饼皮,那满屋腾起的灶雾,那灶膛中轻声作响的火势,还有窗外绵绵不绝的春雨,仿佛一切如初,一切又恍如隔梦。清明那么近,就在明天;清明又那么远,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儿……
微博
微信公众号
头条号
抖音号
快手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