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0年冬天,爷爷奶奶被下放到河北易县西于坻村,一个贫困村,知识分子出身的爷爷对农活一无所知,打井、垒猪圈、挖菜窖几乎全靠奶奶一个人,爷爷也试着学干农活,可总是不尽如人意,那时爷爷总被奶奶指责:百无一用是书生。更多的时候是奶奶忙碌的身影,累弯了腰,忙白了发。当时只觉得奇怪,戴着眼镜的爷爷跟村里格格不入,别人下地他拿笔,别人喂猪他看书,总觉得哪里怪怪的。从我记事儿起,虽然家徒四壁,可爷爷总在炕边上的矮几上看书、看报、写毛笔字,当时不明白密密麻麻的字有什么吸引力,比动画片还好看?
当看到软软的、毛毛的东西在纸上走来走去就出现了点撇横捺,好奇的我也拿着毛笔纸上划拉起来。每到过年,邻居们都来找爷爷给写对联,红纸黑字喜庆的那么端庄,直到现在,当我看到手写的春联和福字时,爷爷执笔的样子就出现了,心跳就漏了一拍。给我最震撼的一幕是爷爷在生命的最后一刹那,手里还握着新华字典。
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出行方式,第二次工业革命照亮了太阳下山以后的世界,第三次是信息革命,短信、微信、vlog、短视频,看起来是技术的更新进步,另一方面也反映着人们内心的变化,当前快餐文化盛行,小视频三秒钟无法吸引我就会被划走,长篇大论满是文字的文章也一目十行的看两眼就翻了过去,某一天我拿着手机看着D音,忽然间有个声音在问自己,这样碎片化的信息除了使你得到了短暂的欢愉给你带来了什么?你从中汲取了什么营养?问询内心这是你想要的生活方式吗?时间就这样流走了值得吗?爷爷对我的影响一直都在,在困苦的环境里仍然可以找到热爱的东西,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使你身心真正愉悦的事情上,获得高级感的满足,学习和思考是一种习惯,我又拿起了笔,端起了鲁迅和王小波,字没写多好,书没读多透,可是此刻,我不是贫瘠的。
微博
微信公众号
头条号
抖音号
快手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