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,绝大多数人往往循着作者去找——脑海里呈现出自己或欣赏或敬仰或看重的一个形象,自然对其作品也生出几分好感。由此可见,文人的道德品格会对自己的作品流传产生不小的影响。近日拜读易中天先生的一篇文章,就联想到了文人风骨。
在《易中天中华史写完了,要特别感谢一位批评我的人》这篇文章中,易中天言辞恳切地向曾经批评过他作品的李蓬勃先生致谢,其中有这么一句话,“有人批评,是人家看得起。如果根本就不放在眼里,只怕批评的话都懒得说。”寥寥数语,易中天先生虚心求教、接受批评的形象跃然纸上。有人或许会说,别人说的对,指出自己的错误,接受起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啊?其实,这真的未必。一些名人大家,因为成名久矣,天天听着恭维的话,心态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,时间一长,耳朵里自然就容不下批评自己的话语,对于批评者可能还会恶言相向甚至是挑衅报复。而像易先生这样不仅接受了人家的批评,还在网络上大大方方地写出来表示谢意,属实难得。仅从这一点上,我就对先生的文人风骨钦佩不已。
说到风骨,虽然不应该是文人的专属品,但是作为文人,却应该更加认识到这两个字的分量。因为文人以文字学问为生,天然地就与道德、品格产生联系,更应该体现出不同于其他人的雅量。古往今来,类似的例子不在少数。说到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”,人们钦佩诗仙李白的豪迈不羁;说到“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,人们感念明代忠臣于谦的博大胸怀;说到“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”,人们敬仰谭嗣同的一腔热血;说到“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,人们推崇毛泽东主席的磅礴气势……无数的好作品背后,都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在支撑,向人们诠释着“文如其人”。有人爱惜风骨,自然也有不屑风骨的。当下就有一些学者,不安心做学问也就罢了,在大庭广众之下闹出一些学术笑话后,还极力狡辩、决不承认,与易中天先生相比,实在是高下立判。其实那些不肯认错或者说不敢认错的人,没有搞明白一件事——人这一辈子不可能完美无缺,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,正是让人们能够朝着更好的自己迈进。再者说,有些错误犯下了,即便你不承认,时间也会给出公正的裁决,如此,不如大大方方地承认,倒更让人觉得谦逊有加、虚怀若谷。
其实,不仅仅是文人,生活中的我们,也应该有一些风骨。什么事情可以做,什么事情不能做,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,应当有一把尺子,在丈量中指引我们的行为,帮助我们追求更好的自己。
赵县收费站 李怡蒙
媒体矩阵
关注河北高速媒体矩阵,了解实时动态
微博
官方微信
头条号
抖音号
快手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