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小家人就教我,过年过的好不好全在自己心里有没有,自己把年过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了那才是过年。现在想来,这就是现在流行的仪式感吧。又是一年春节到,我想起以前过年的种种,那种满足感瞬间涌上心头。
儿时过年。那时候家境贫寒,兄弟姐妹多,平时基本不添新衣,每当裤子短了、鞋子小了,哼哼唧唧给大人说,好像犯了多大的错,母亲总是嘟囔着埋怨着: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于是亲自奉俭节约,袖口短了接袖头,裤子短了放裤边,鞋子小了给一双哥哥穿过的鞋。那时候的自己也格外懂事,理解大人的不易,穿着修改的衣服、男式的布鞋也没有觉得不合适,很坦然接受美滋滋地就出了门。吃饭更是朴素……没有锦衣,没有玉食,我理解为那时物质生活大家是相似的。因此,新年就成了我唯一的期盼,越临近过年越兴奋,因为我终于能有自己的新衣服了,拼命地选择红的绿的等等颜色鲜艳的衣服,不是眼光问题,是必须的显示出是新装的意思。大年初一拜年时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评头论足生怕输给被人,比完就忘了新衣服得爱惜,跑到别人家门口捡些未燃的鞭炮,到路上把“战利品”上交给哥哥,然后蹲在一旁听响,殊不知新衣服不是沾了灰就是添了洞......
少时过年。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,农村的年味更浓了。一进腊月家家开始预备年货,杀猪的宰鸡的比比皆是,煎炸烹煮一片喜乐热闹的景象。一上腊月二十更是红火,农村集市上摩肩接踵的赶集人在喧闹中行走着,买窗花的、买花生的、买糖果的好不热闹,把小孩子们撩拨得任凭使唤。这时候村里文人家中早就聚集了前来请写对联的乡亲们,大家把红纸裁好就等着挥笔泼墨写对联,而此时“书法家”正拿着《春联大全》一一挑选大声念出来等待确认要写的对联,浓浓的年味铺面而来。等到初一去别人家拜年前,哥哥带领我们先给父母磕头,父母抹着眼泪笑着说:“大了,都长大了……”转眼到了初五,村里喇叭开始广播,让村里十来岁的孩子去村委会集合,准备排练节目过元宵节。孩子们当成事业来做,每天吃完饭一放碗就走,因为是公干,家长特批不用洗碗。大家排练着、哄笑着、热闹着……元宵节一到,秧歌队上街了,沿街都是叔叔大爷婶子大娘观看叫好,大家卖力地表演着,“努力尽今夕,少年犹可夸。”好让自己的父母脸上有光。
现在过年。早已没有原来的气氛,平时吃的不愁,穿的不愁,用的不愁,每天都跟过年似的。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把过年当回事。因此,一进腊月,我就开始着手准备,扫房子、买新花、添新装,静等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”……。今年照例一过元旦,擦玻璃、洗油烟机、扫房子、洗窗帘每天一下班就开始进行着。孩子说:“妈妈,找保洁整吧,多累呀!”“孩子,妈妈不是只为了干活,是找过年的感觉呢!”紧接着地买肉馅、买排骨、买水果、买瓜子......不亦乐乎地往家拎。老公说:“差不多了,别把东西都搬回家,初一超市也开门。”“那不一样,采购年货也是过年的一部分,家里有粮心里不慌啊!”“你别说,看你天天大包小包的,我也想过年了!”是呀,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,年却越过越淡,自己再不用心准备,等到我们的下一代恐怕就遗忘春节对我们的重要意义了。
小时候的过年是期盼、是希望,成年后的过年是传承、是信仰。我愿永远保持着积极快乐的心态,去创造这种仪式感,去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,让春节年味更加浓浓暖暖、红红火火!
媒体矩阵
关注河北高速媒体矩阵,了解实时动态
微博
官方微信
头条号
抖音号
快手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