承秦之家

职工园地
学习园地

观《八佰》有感

2020-09-02 10:00   作者:

《八佰》,是受疫情影响电影院复工后我看的第一部片子,时隔八个多月,再次走进电影院,心情激动又兴奋。当我看完,走出影院的一刹那,内心翻涌一如江河奔腾,我很庆幸,自己没有错过这段慷慨悲歌。

何为《八佰》?所谓“八佰壮士”,指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后期,中国军队第88524团团副谢晋元率领的400余名官兵,(为了迷惑敌军,谢晋元对外宣称800人)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,坚守上海闸北四行仓库四天四夜,抵挡十万日本精锐部队十余次进攻,热血事迹可歌可泣,令国人振奋,世界震惊。

“舍生取义,儿所愿也。”这是一封用鲜血书写的家书,出自一位年仅21岁的战士,他的名字叫陈树生。在敌军高举钢板组成的“龟壳阵”面前,手榴弹没用,他们要爆破大楼,那就用自己的命去堵!陈树生毫不犹豫的把家书往团长怀里一塞,抱着炸药纵身一跃。“娘,孩儿不孝了!”这是他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,21岁的短暂生命,就这样停在了苏州河畔。但影片里的他们没有丝毫退却,一个接着一个跳下,用人肉炸弹来摧毁敌人的进攻,他们高喊着自己的家乡和姓名与敌人同归于尽,视死如归,用血肉之躯,筑起保卫四行仓库最坚实的屏障。看到这里,我的泪水止不住的流。

全片的小高潮当属护旗的片段,有人说,一面旗而已,有必要舍弃这么多人的性命吗?答案是肯定的!因为升的不仅仅是一面旗,而是八百壮士与敌人对抗的决心,是四万万人生命的曙光,是民族生死存亡时的一丝希望。摇摇欲坠的旗杆下,是一个又一个壮士的身躯,他们前赴后继,一个接一个的撑住旗杆,尽管被炮弹扫射,但是只要还有最后一丝力气,也绝不让旗杆倒下。

“待我成尘时,你将见我的微笑。”这是影片开头的一句话,其实这句话,是出自鲁迅的《野草·墓碣文》,写在五卅运动开始后不久,鲁迅为勉励自己和告诫同行者,在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上,埋葬一切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,坚持斗争。当这420名战士踏进四行仓库时,已经是四面楚歌、九死一生,胜算希望何其渺茫。谢晋元激励全体战士时说:“仓库就是我们的最后阵地,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。”这场电影就是死亡的墓志铭,但是战斗精神至死不休,“待我成尘时,你将见我的微笑。”这是死亡的宣言,也是未来的期待。

在我不止一次地擦拭眼角泪水之后,我终于明白:《八佰》感动我的不止是电影的情节,更是融入中国人骨血里的那份血性,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真情流露。没有什么可以摧毁一个不服输的民族。和平来之不易,历史值得后人铭记,山河虽已无恙,吾辈更当自强。

/隔河头收费站 监控室 曹阳

媒体矩阵

微博

微信公众号

头条号

抖音号

快手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