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,它的名字就叫中国。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,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。”每当听起这首《龙的传人》,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。不错,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,龙传承着我国几千年来悠久而灿烂的文化,它是中华文明的特殊符号,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同。
图腾一词源自印第安语“totem”。这个词有两个含义,第一个意思是“它的亲属”,在原始人的认知中,他们认为人都是源自某种特定的动物或植物,于是这些动物或植物就成为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。“totem”的第二个含义是“标志”,即图腾还应起到标记的作用。
关于龙图腾的起源,有一种说法认为它来自黄帝的釜山合符。据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记载: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,到四方巡视,“合符釜山”。这次“合符”从原先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,创造了一种新的动物形象——龙。自此,中原大地上的各部落拥有了共同的龙图腾,中华文明开启了统一的新的历史。
关于龙的形象,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说法。 西汉时期的龙身体细长似蛇,头部似鳄鱼,分有翼无翼两种,有翼者似鸟,兽腿,足分兽、鹰两种,三趾。到了唐宋时期,龙身体粗壮,蛇体,从脊背到尾部都有鳞,角似鹿,龙翼成为飘带形。
龙在英文中译为“dragon”,在西方文化中,虽然龙的形象与中国传统龙的形象有几分相似,但其背景和象征意义却有着本质的不同。Dragon是西方神话中一种凶猛的动物,其在《新约全书》的启示录中被描绘为邪恶的“古蛇”、“魔鬼”、“撒旦”,从此“dragon”就和邪恶画上了等号。西方龙与东方龙的不同含义,从某种角度上体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碰撞。
几千年来,中国人对龙的喜爱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民俗文化中,人们会在喜庆的节日中舞龙。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的“龙抬头节”,它象征着春回大地、万物复苏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,人们会在端午节中通过赛龙舟表达内心美好的心愿。在十二生肖中,人们把龙作为第五个生肖,象征着吉祥和美好。
对于龙的崇拜,如今已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,龙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使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了一起,让我们衷心祝愿中国这条“东方巨龙”在新时代中向着更高更远处腾飞,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! |